保康资讯网

疫情升级,两地升至“高风险”!广州,这一幕,戳心了。

2021-09-13 17:00:01

深圳高职高考培训 http://www.szzjpx.cn

  

  我是甜瓜。

  6月2日,广州通报的第一例本土病例:

  75岁的郭阿婆,即将出院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雷院长介绍:

  郭阿婆虽然年龄大,核酸还未转阴,但目前情况非常稳定,状态良好,病情已基本没有问题了。

  住院期间,阿婆得知自己成了广州“红人”,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连连致谢:

  “我在医院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有这样负责任的政府和医护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很快控制疫情,希望大家积极配合政府,不要害怕!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

  临走时,老人又喃喃地重复着:

  “感谢医护们的付出,大家受累了,太不容易了……”

  

  是的,太不容易了。

  这几天的广东,让我不敢细看。

  01

  广州两地升至高风险

  两条传播链清晰可见

  这几天的广东,太难了。

  5月31日,一天就报告了20例新增本土确诊。

  6月1日,又新增了10例本土确诊,广州7例、佛山3例,新增7例本土无症状,广州5例,深圳2例。

  目前,已发现18例无症状感染转确诊。

  

  除了本土新增,还有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截至6月1日24时,广东省已累计报告新冠确诊2481例,其中境外输入1038例,目前仍有85人在院治疗。

  仅仅是6月1日这一天,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3例,其中广州2例,分别来自柬埔寨和利比里亚;佛山1例,来自菲律宾。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深圳1例,来自印度;江门1例,来自阿联酋。

  

  出入境边防检查

  6月2日凌晨,广州市卫健委发布消息:

  广州荔湾区白鹤洞、中南街升至高风险地区。

  广州番禺区洛浦街锦绣半岛社区锦绣东区(16栋、17栋、18栋),海珠区瑞宝街南洲名苑棠阁(A栋、B栋、C栋)升至中风险地区。

  同时,两条“传播链”已清晰可见:

  第一条:“早茶传播链”,由广州荔湾区扩散至茂名、佛山。

  5月21日,广州市荔湾区75岁的郭阿婆,成为了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因她曾在荔湾区又一间茶点轩用餐,由此延展了一条“早茶传播链”。

  5月25日,郭阿婆的丈夫和曾给郭阿婆送餐的餐厅服务员姚某(送餐时未佩戴口罩)被传染。

  其后,曾与郭阿婆同时间喝过早茶的宋某某及其丈夫、侄女、儿媳、11岁的孙子先后确诊。

  其后,又牵出了与丈夫同一时间在饭店用过餐的人、儿媳的培训班同学、孙子的同学等等……

  

  这次是“印度变种”毒株,传速更快,感染性更强,

  只是在同一餐馆吃饭,就能导致多人感染。

  短短十天,广州就已出现了5代传播。

  

  第二条:“境外货轮传播链”,深圳盐田港。

  5月21日,深圳盐田区国际货轮登轮作业人员穆某被确认为无症状感染者。

  5月22日,穆某的同事徐某也被确认为无症状感染。

  之后三天,深圳又新增5例与之相关的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发现的7人中,6人在盐田港区工作,1人是盐田港区的家属。

  这7例均有境外货轮工作场所暴露史,目前初步判定为与17日国际货轮作业相关的境外输入关联疫情。

  

  相关疾控部门表示:此次深圳出现的疫情,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其中5例是感染了英国出现的变异毒株。

  一声令下,深圳采取了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盐田区已展开了“双百行动”,即要实现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和目标人群新冠疫苗接种两个100%。

  

  深圳盐田展开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这次和以往不同,

  印度“变种”、英国“变种”,双双袭来。

  我们面前看不见的敌人,

  潜伏期更短、传播更快,更可怕。

  它逼迫着我们启动更快更强的防控手段,

  也考验着中国人众志成城的毅力和决心。

  广东,还好吗?

  02

  夜半歌声

  6月1日晚,广州荔湾区广钢新城。

  这里因疫情封闭管理,却无一人抱怨。

  千百家住户隔窗开启了呼应式呐喊:

  “广州!”

  ——“加油!”

  

  广府万家灯火,加油打气声震彻云霄。

  有人拿着荧光棒奋力挥舞,

  牙牙学语的孩子们也趴在阳台上,

  用稚嫩的声音呼喊着:

  “中国加油!广州加油!”

  

  有人直接在阳台上公放了《我和我的祖国》,

  这一夜千家万户,隔窗同唱。

  没有指挥,没有舞台,

  万人的歌声在夜色中汇成最动人的旋律。

  

  这一幕,好像回到了一年前的疫情黑夜,

  这一刻,2200万广州人,却不再害怕。

  

  

  

  

  

  

  若不是这次疫情,我真的不知,

  广州一直承受着如山的压力。

  目前,全国90%的入境,发生在广东。

  每日隔离人数,近3万。

  2万基层工作者紧守边防,日夜奋战。

  

  2020年,广州白云机场吞吐量4376.8万,世界第一。

  11月,单月客流量501.4万人次,成为疫情后全球唯一单月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的机场。

  

  广州白云机场边检站

  有人会问:“不能封关、拒入吗?”

  答案是不能。

  广州,中国的南大门,千年商都。

  这里是国际交通枢纽、商贸中心,连接着整个珠三角的千万工厂,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也关系到无数国人的身家和饭碗。

  每年两次的广交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贸易展会,每年有超8万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纷至沓来。今年一季度,广州以19.5%的GDP增长率,位居一线城市首位。

  眼下的广州,集中承担人员交流的功能,原因在于中国政府重视贸易和开放的价值,即便在最严峻的形势下仍然为之敞开大门。

  南大门一旦堵上,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估量。

  因此,广东必须咬紧牙关,顶住压力。

  就好像采访中,一位边防检测员说:

  “有多少人是带毒前来,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能做的,唯有拼尽全力。”

  

  过去一年,这支边防队共承接入境航班2300多个,累计转运来自170个国家的旅客47万多人,有效拦截确诊病例600多例,筑牢了外防输入的坚固防线。

  03

  广东的底气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医护。

  5月21日,广州35℃高温,

  一个广州“最美背影”刷屏了。

  

  她叫李佩真,广东广州荔湾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

  当天她冒高温在检测点收集样本,汗水浸透白袍。

  一位同事抓拍下了这张照片。

  那天她一直工作到下午4点,当晚又接到新任务再出发,继续去为发热的病人复检……

  汗透衣衫,情满心间。

  这个90后姑娘说:“大家都很辛苦,衣服都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我们还有护理部的同事在医院连续待了48个小时。"

  5月27日,荔湾区南源街西关海检测点,

  医护人员在高温下坚守一线,

  严实的防护手套早已被汗水浸湿。

  

  连续核酸检测采样后,

  医护们的手被汗水泡得发白、发皱……

  

  这是凌晨四点的荔湾,

  医护人员依然在坚守……

  

  太累了,就换班躺地歇一会,

  缓缓神,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小朋友们做核酸检测比较紧张,

  怕孩子们仰头会不舒服,

  黎国伟和同事们全程跪着为孩子们采样。

  

  我知男儿膝下有黄金,

  纵心有猛虎,亦可细嗅蔷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士刘付小燕,

  每天结束忙碌的工作,她都走得特别急。

  因为,她要到社区做志愿者,一直干到深夜。

  她说特殊时期,要“保护大家先”。

  

  还记得曾被胡歌“掀盖头”的广州护士吗?

  2020年大年初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院的曾萍驰援武汉一线。

  因防护服上写了“胡歌老婆”,还被胡歌回复:

  “你是最美的小光头,没有你和战友们的坚守和无私奉献,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期待疫情早日过去,期待早日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名字暂时借你一用,之后记得还给我哦”。

  

  如今疫情再袭,她继续冲在前线。

  去年抗疫剃了头发,今已长发及肩。

  她说:“对国家很有信心,今年我不会再剃头发了。”

  

  图源:南方都市报

  5月30日,广州中山大学。

  当医护列队入场时,全场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把手都拍得红肿的,是等待检测的学生们。

  匆匆赶来的这一群医务人员,

  刚刚完成了佛山的检测任务,又主动请缨奔赴于此。

  

  广东的底气,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百姓。

  荔湾、越秀、海珠,三区常住人口都超百万。

  以海珠区为例,三天要完成181.9万人的核酸检测,相当于每秒要检7人。

  夜以继日,是唯一的方法。

  白天,人群整齐有序,自觉排起长队。

  

  夜晚,披星戴月,继续监测

  

  图|源于南方都市报

  有时,顶着高温,

  有时,冒着暴雨。

  

  倾盆暴雨,也阻挡不了广州必胜的决心。

  高考在即,后生仔边写作业边排队。

  

  孩子自带小板凳,排队不忘读书。

  大家只有耐心,没有不耐烦。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个“人字拖”排队,是不是很广州?

  

  核酸采样现场,市民自发采购冰块,

  大家堆起“冰阵”为医护们消暑降温。

  

  一个说啥都不肯留名的大哥,

  后备箱一开,满满的凉茶。

  “你们辛苦了!茶收下,我走了!”

  

  沙面小学校园中,

  孩子们自觉保持间距等待检测。

  你们,努力配合的样子真棒!

  

  广州造船厂医院,有人为医务点了冰激凌。

  外卖单上特别注明:“请给医务人员用最好的料,因为有他们,人间更值得”。

  广东的底气,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志愿者。

  11个区,174个接种点和检测点,累计上岗4.8万人次,服务时长超27.2万小时,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怨无悔的付出。

  这一战,没有躺平,没有内卷。

  只有“马上来”、“通宵也可以”。

  

  

  “我马上到”“通宵也可以”

  “我也可以通宵”

  “我也可以”“我也可以”……

  检测现场,华南师大的李杨喊到失声,

  累到极致,女孩仍一次次倔强地高举手臂:

  “请来我这里测体温!”

  

  凌晨,社工们仍在坚守,

  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再继续。

  

  市直机关工委发出组建突击队倡议,

  1小时,1600名党员响应。

  累了,队员们就在墙边歇歇,

  困了,就相互靠一起眯一会。

  

  高温酷热,红色突击队员的衣服上,

  汗水退去,留下斑驳的地图。

  

  5月24日,海珠区新开疫苗接种点志愿服务。

  已经退休的琼姨,第一时间报名。

  她说:

  “不要看我年纪大,

  只要我做志愿服务就不感觉到累。”

  

  5月28日,荔湾区阿强的结婚纪念日,

  看到医务人员一个个通宵奋战,

  于是也向社工要了一身志愿者服装,

  上了一线。

  

  广东的底气,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保障。

  95后翁杨舒,今年4月刚加入广州警队,

  这段时间,她和同事们基本都是通宵值守。

  天降暴雨,亦不退缩半步。

  

  石嘉俊和父母都是警察,

  一家三口共战防疫一线。

  作为新警,石嘉俊说:

  “我一定会好好完成任务,

  让父亲知道,我真的长大了。”

  

  广钢新城,设置了物资放置点,

  身穿防护服的物管尽心尽力分拣物资,

  保证充足供应,一家都不能少。

  

  危机来临,才知治理水平,

  普通人的表现,才是根本。

  广州这一次依旧没让人失望,心安且温暖。

  天灾难避,人心可依。

  甜瓜说

  眼下的广东,很难。

  严峻的防控压力,仍要确保南大门开放,其所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规模,非一般城市所能想象。

  每天24小时,一刻也不能松懈。

  很多人觉得,疫情快过去了,那些境外的感染者和我们无关。

  其实不是不存在,而是广东在默默撑着,

  他们的咬牙苦撑,才有了你我现世安稳。

  

  出了低调踏实,广东还有温暖和包容。

  即将出院的75岁阿婆,是此轮首个确诊者。

  之前很多城市的首例确诊者都被骂,但广东没有。

  没有人肉,没有责怪,

  大家都在担心:阿婆这么大年纪,身体还好吗?

  

  大家都说:“阿婆不是故意传毒,她只是吃了一顿习以为常的早茶。她不该被骂,更应该被关切。”

  甜瓜想起曾问一位前辈,为什么选择定居广州,他边吃着早茶边说:“因为它够包容,够实干,能把你妥善安放,小心收藏,值得托付终身。”

  这次疫情,我又打电话给他,

  他仍慢悠悠地说:“压力最大,广州最稳。”

  是的,本轮疫情也许无法预期多久结束,但疫情很短时间内已经受控,不至于造成大范围扩散,这一点没有疑问,老百姓也很放心。

  这是目前,广州人的真实生活,

  一边排队测核酸,一边排队买烧腊。

  

  百姓说:“广东,未惊过。”

  广东安稳,中国安稳。

  放心背后,是无数人的艰苦奋战,在此深深致敬。

  

  小学生核酸检测后向医护人员敬礼致谢

  图源:南方日报

  每一个人,都在全力捍卫着这座城市。

  此刻,我只想说一句:

  广东,好嘢!

  广东人,好嘢!

  —THEEND—

  内容:北国小甜瓜原创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果觉得不错又懒得留言

  您可以点个在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保康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