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17:00:00
业界名人介绍 https://www.zsbs.net/guanyu/
和孩子做朋友是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直追求的最好状态。然而并不是成为了孩子的“密友”,就代表着对孩子的教育进入了良性状态,甚至有时候因为这个身份,让教育会变得十分尴尬。
刚吃过晚饭,闺蜜燕子打来电话,气急败坏打地说,她14岁的女儿早恋了,今天晚饭的餐桌上还问妈妈,怎样才能让那个男孩子喜欢上自己。
听到这里,燕子一口饭噎在喉里,难以下咽。
燕子和女儿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是那种真正可以交心和说悄悄话的亲密关系,为此燕子总是很得意。一看到我们管教孩子,就会马上向我们传授她亲测有效的和孩子做朋友的“经验”,得意地“训斥”我们:“你看你们把孩子管得那么严,还是不听话吧?还是试试我的方法吧,绝对有效!”
这种时候,听着燕子的“谆谆教导”,我们都不说话,心里却开始怀疑自己的管教方法是不是真的没用。
直到这次,燕子焦急地说完女儿最近身上发生的变化,让她这个女儿的“好朋友”内心百般煎熬。
因为她知道早恋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也知道早恋的后果。但是因为她是女儿的好朋友,所以不仅不能阻拦,而且只要一提到早恋这个话题,就会被女儿的话:“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吗?你应该为我有喜欢的人而感到高兴”而堵回去。
一周下来,已经快被憋出内伤了,才不得不拉下脸来向闺蜜们求助。
在闺蜜们七嘴八舌的建议下,燕子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还算圆满地解决了女儿早恋的问题。
做孩子的朋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和孩子不在一个心理层面,根本不可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别说帮助他们干坏事。作者在书中提到“密友”型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不高兴,会想尽办法讨好孩子,这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不恰当的迁就和纵容。
那些把自己当做孩子密友的父母,为了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放弃作为父母的责任。他们不愿意对孩子显示出坚定的态度和做出应有的指导,因此会过分的宽容。他们一心只想要孩子喜欢自己,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他们都会尽量地满足。
他们天真地认为应当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他们误以为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孩子真正的需求,却没有去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找出那些孩子还没有被满足的更重要的需求。
“密友”型的父母,很难在家庭中树立榜样,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指导,帮助孩子制订合适的行为规范。在原则面前,他们也很难坚持,总是找各种借口允许例外存在。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达成约定并确保这些约定得到很好的落实。
他们总是不懂如何显示坚定的态度,通常不会使用陈述句,而总是问孩子“现在不是到睡觉的时间了吗?”“你准备好去学校了吗?”“现在是不是该做家庭作业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密友”型的父母在和孩子争论时总是一筹莫展,因为不管他们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他们控制不了跟孩子相处的局面,常常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而和父母做“密友”的孩子,认为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对他人缺乏了必要的尊重。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白眼狼”,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甚至包括尊重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相互深爱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当然应该有宝贵的友情,但和所有真正的友谊一样,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之上,对双方都要有益。如果父母清楚自己的责任,能够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他们做朋友也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双向养育”要求为人父母者在和孩子做朋友之前,要懂得“用爱管教”孩子。
“管教”的意思是教导,“用爱管教”就是通过柔和、亲切的关爱,教导负责任的行为。而“管教”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爱心和信心,帮助他们建立根据环境需要做出合理应对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两个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和共同主动地解决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父母做了什么。
为了教孩子学习如何正确地做事,那就需要父母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先做到。比如,我们都不喜欢说谎的孩子,那么首先我们自己就不要说谎;要孩子关心自己的健康,父母就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那么父母就首先要做到自律……
孩子一般都是通过观察父母如何解决问题才学习道了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书中提到5岁的切尔西一连三天都把牛奶洒到了餐桌上,妈妈为了教会切尔西如何避免把牛奶洒到餐桌上,对切尔西说:“孩子,牛奶洒出来会把桌子搞得一团糟,还会打扰别人吃饭。如果你把杯子放在盘子上面,牛奶就不会总洒出来了。”
妈妈说明了问题,并且告诉切尔西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或许切尔西很难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却看到妈妈这样做之后,也会照着去做,让这个动作成为了每次坐在餐桌前喝牛奶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所以在孩子年龄比较小,并不太理解道理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跟孩子达成约定。这样做,不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而是要和孩子讨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
同样是上面那个例子,妈妈在给切尔西讲明了怎样做之后,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约定:“切尔西,我想我们应当都同意,你在餐桌喝东西时,要把杯子放在盘子上,这样就不会洒出来了。”这样孩子就懂得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
只要和孩子约定好了,就要坚决执行,虽然很多时候有些约定并不都是强制性的,但是如果不坚决执行,约定就很可能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因为当父母态度坚定地把握约定的时候,孩子最能够获得安全感,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来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利用父母的经验来预测事情的结果。
我们在孩童时代就形成了持续一生的稳定习惯,俗话说的“三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指导,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关爱他人的能力,才能获得和他人相处的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让我们努力地去做孩子的密友,也能够用爱去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