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17:52:02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旅游主题设置为“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成为了今年的热词。智慧旅游这一概念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对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信息,及时发布与安排调整,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嘉宾介绍:
刘思敏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现任中国旅游报首席评论员、高级记者;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旅游卫视特约评论员等。刘思敏博士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问题。(采编/园子)
智慧旅游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网易旅游:国家旅游局把2014年定义为“智慧旅游年”,您认为今年值得一提的智慧旅游亮点事件有哪些?
刘思敏:其实我对智慧旅游一直是泼冷水的,它就是一个口号而已。今年行业对于智慧旅游关注度确实出奇得高。据我了解,跟智慧旅游相关主题的论坛恐怕有二十余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包括峨嵋山也好,都来探讨智慧旅游发展的问题,这还是比较罕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相对集中,而且形成一定的声势。今年智慧旅游的概念、理念普及率应该是非常高,“智慧旅游年”的声势还是造出来了,但具体的亮点事件恐怕谈不上。
网易旅游:那您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怎样定义?
刘思敏:我个人认为,智慧旅游本质上就是旅游信息化、数字旅游以及智能旅游。现在一些专家把它分为搞旅游的信息化、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智能旅游等不同阶段,我个人不是特别赞同,而且我认为智慧旅游本质上就是智能旅游。如果真要讲智能旅游,人的智能要比所谓的智慧旅游重要的多。
因为现在的智慧旅游毕竟还是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包括智能机器人这些东西,依据现有最新的技术条件、当然也是带有颠覆性的革命性技术条件,来整合信息,对于旅游的行前资讯、行中管理,以及旅行之后的反馈,以及投诉、维权,它都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且这个信息也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所以我认为智慧旅游便于旅游者的旅行,和便于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给他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条件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但是它不是根本性的,我认为它是辅助性的。
而且智慧旅游不可能解决我们现在因为长假短缺、供求失衡带来的旅游业的一系列的问题。它只能有助于疏导和缓解,但不可能解决。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要把技术当成目的,包括虚拟旅游这些,它都不可能替代真实的旅游。
另外,智慧旅游应该以智慧城市为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旅游行业,特别是比较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行业、旅游景区或者旅游的地方,智慧旅游孤军深入的话,那是事倍功半的。打个比方,东部地区为什么发展一个景区很容易,投资就小?因为它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了,要建立一个新的景区,我只从这个景区修个一公里的公路,跟原有公路体系接通就OK,那么我的成本,就是打造新景区和修一公里公路的成本;但是要在西部地区,新景区可能离现有的公路非常远,那么就要多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公路才能到新景区,也就是说投资不仅是景区本身花的钱,还要算上这一百公里公路的造价,这成本摊在景区里面根本就消化不了。可以这么理解,四通八达的公路体系就相当于智慧城市,而我从景区建一条支线,就等于相当于搞一个智慧旅游,就跟那个接通了。
同时我理解的智慧旅游,人的智慧更重要,也包括一些政策问题的解决。
第二页:长假短缺是限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