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资讯网

“刚上大一发现室友都是学霸,我要加入内卷吗?”

2022-01-22 17:44:02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炎炎盛夏临近尾声,又有一批青年即将背上行囊,奔赴象牙塔。不管这个大学是否如最初的心意所愿,即将开启的新生活都是令人向往的。

究竟该用何种姿态开启大学生活呢?各种选择令人眼花缭乱措手不及,网络上有不少过来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的学长们感叹不要加入官僚作风的学生会,“纯属浪费时间,简直是给别人免费打工,有这点时间不如多充实丰富自己”;

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多一些社会实践经验,多积攒一些人脉,对未来就业总有好处”;

还有一类“成功学导师”持有这样的观点:不要随大流做疯玩党、旷课党、躺平党,要多考证,多竞赛,多实习,多写论文;

也有人认为大学是人生最后一次处于一个未被世俗污染的环境,同学之间的关系还相对纯净,应该广交好友,谈谈恋爱,享受青春的美好……

众说纷纭,难怪每个大一新生都会陷入同款迷茫:大学生活究竟是该享受自由与美好,还是要加入内卷,成为学霸呢?

从众性娱乐

大学宿舍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却又不比家中,能随心所欲地做任何想要做的事;在宿舍里,很多时候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因此,很多人在一开始为了能与舍友处好关系,获得和谐的寝室环境,会乐于了解舍友的喜好,并加入到其中。

这实际上是社交压力在作祟,它让你变得不像自己。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容易产生一种焦虑,那就是与群体不同,可能会被“抛弃”转而落单的担忧。因此,在学生时代因为合群带来的社交压力,往往让自己违背初心,去迎合他人,不得不去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大学寝室内所有人都玩游戏,集体开黑,又或者大家都在一起观看火爆的综艺与电视。而你明明想去图书馆看书,却又迫于压力为了合群参与其中。错过了提升自己知识与内涵的机会,最终荒废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久而久之,要“特立独行”地学习、看书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进而陷入到了被动之中。

想要提升自我,与“同大家处好关系”,是矛盾的吗?其实不然。

一方面来说,大家都在认真挑选适合自己的群体,一群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另一方面来说,朋友之间有所不同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更不用提舍友了。

因此,在宿舍中也可以保留自我的喜好,制定自己的作息规律,在休息放松时间与舍友一起放肆娱乐,这样既能收获友谊,又能获得自我提升。

从众性内卷

不只宿舍中有从众效应,社会氛围的压力也会让大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规划地无序忙乱。

我接触过许多大三或者研二的准毕业生,临近毕业的他们普遍会焦虑,时间怎么也不够用,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论文、考各种资格证书、暑假要安排去公司实习、学校也会安排各种公益活动、毕业设计的方向还没有想好……

粗看好像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只能牺牲自己睡觉、娱乐的时间苦一苦现在,以期将来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只要稍稍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有用的努力,有些和自己的最终目标是毫无关系的。

比如说对于毕业后想进互联网公司赚风口钱的,有些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是根本没有作用的,更不要提什么注册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毫无关系的证书了。

考证培训已经成为产业了,不少机构都会打出最后一批非某某专业人员考试、某某机构唯一认证等名号来诱骗大学生去花钱培训报考,仿佛不考就亏了,考了说不定在将来的就业中就会多条路。

抱有这样想法参加考证的学生,多半在就业时不会去从事相关行业。在面试官看来,多一个和本专业无关、发证机关不明的证书对于就职岗位也算不上什么加分项。

那些焦虑的准毕业生只要稍稍进行职业规划就会发现问题,自己的努力没有一致性。

看似拼命,但做的事情都是分散的,东一锤子,西一榔头,没有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精进自己,到最后只能落得一个杂而不精的下场,无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

毕业生们内卷的原因,并不是觉得考这个证对自己将来发展有利,只是因为别人都参加了,害怕自己不做就落后了。

这是典型的从众性内卷。有些时候从众确实会有积极的效用,比如说网上购物选销量最多的,或许可以帮助你节省许多时间。但在人生重要的选择点上也人云亦云,不考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努力多半是无效努力。

所以,真心建议每个新生进入大学后不是着急学习考证,或是实习体验社会,而是多和自己呆一会儿,认识自己,做做规划,想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我思故我在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证、实习加入内卷,也不要觉得大学是进入社会前最后的避风港,抓紧时间尽兴玩乐,而是多一些和自己呆在一起的时间,保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呆在一起,才能想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从非功利的角度来看,每件事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都是一种成长:

学习、泡图书馆是专业、能力上的成长;

谈恋爱、与同学一起开黑是情感、社交上的成长;

实习、公益活动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的成长。

而认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为了达成想要的生活需要去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一切成长的基础。

下面我简单介绍两个心理学常用的自我探索游戏,希望可以帮到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们,认清自己的目标。

游戏一:墓志铭

指导语:你得病即将离开人世,现在要替自己写下墓志铭,反思自己的一生,墓志铭将会刻在墓碑上,供人凭吊。

墓志铭除了生卒年月外,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中最大的目标

取得成就

对家人或社会的贡献

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墓志铭游戏目的是为了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在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获得哪些成就。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成就镌刻在墓碑上。比如数学家高斯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一个正十七边形,原因是当时年仅19岁的高斯解决了困扰人们2000多年的数学难题——正十七边形作图。作为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高斯临终前交代家人将这个图形刻在自己墓碑上。普希金的墓碑上则刻着这样一句话:这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他愉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好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游戏二:面试筛选指导语:临近毕业,你即将作出一个一辈子最重要的职业选择,请将下列工作需求进行排序,你认为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依此类推,排序没有正确答案。

工作的收入与财富

此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

权力地位

工作时间是否弹性自由

是否能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是否有一个和谐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

工作不累比较轻松

工作环境舒适

工作稳定

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

追求新意,工作丰富多彩不枯燥此游戏设计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提出的12种职业价值观。大学新生们可以根据实际想法排出一个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优先顺序,再根据自己最看重的几个职业特征来进一步检索,看看哪些比较符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最后确定今后四年的努力方向。经历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学子都觉得大学就是天堂,是最后的幸福之塔,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学可能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但不妨在此休憩并沉淀一下,让自己变得更加丰满充实,才好重新出发,开往更广阔的路途中去。作者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教育工作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保康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