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16:03:00
张琨
近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深圳市光明区领导反映,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节购买礼品。网友附上截图显示,“初二年级公中资料订购”微信群中,有头衔为“2班家委会长”群成员发言催促:尊敬的各班家委您们好!大家辛苦了,离12点结束只有一个多小时时间了,请6班和8班尽快处理。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设立教师节的初衷,一是提高教师地位,二是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但不知从何时起,“礼不礼”成了每年教师节的“负担”。
针对深圳公明中学事件,当地教育部门在及时调查核实后回应,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购买礼品属实,是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同时教育局已通知学校,要求家委会将集资退还家长。我们要对当地教育部门在此事件中的及时调查回应和明确态度表示肯定,更要为勇于爆料,对不正之风说“不”者点赞。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无论是私下还是众筹送礼,都离不开“多多关照孩子”这个核心目的。但“尊师重教”,不能演变成“尊师重礼”。回顾过往类似事件,我们不排除教师队伍中存在极个别不守师德者利用身份便利敛财敛物,但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坚守廉洁自律,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因为他们深知肩上担着的是教书育人的职责。
那些想走“捷径”的家长们该醒醒了,这些看似慰问和答谢老师的“尊师重教”之举,实则加重了老师的心理负担,让本应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校关系变了味不说,更可能会引发舆情。中国教育之声曾报道:学校报名时,一名家长递给老师一瓶矿泉水,被另外一名家长拍照并发到家长群里,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名老师接受了家长赠送的礼物,违反师德。虽然这是较为极端的个例,但它背后脆弱的家校关系令人唏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个道理,老师明白,学生明白,家长更要明白。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教师的地位也随之更重。这不仅要求教师们要时刻谨记初心使命不越线,作为家长更要守住底线,这是道德底线,更是关乎教育公平的红线。
家长给老师送礼,小则是助长攀比风气,大则可能破坏教育的公平秩序。规范家长行为,靠规定更要靠自觉。别让你的“礼物”给老师增“负”,因为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可被物化。
(文章来源:大众网)
文章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