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20:09:16
www.rising.bj.cn http://www.rising.bj.cn
毛主席为何会在中南海宴请文化部的一个小职员?一个没上过学也不认得字的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创造出经典文学《高玉宝》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作家高玉宝的传奇人生。
与主席碰杯
1952年9月30日,高玉宝应毛主席邀约前往中南海怀仁堂,而这次被接见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军中代表,也正因如此在会见开始前,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反复叮嘱过他们,
“领导人比较忙碌的,可能没有时间与大家一一碰杯,到时候由肖华同志作为代表替你们敬酒就可以了。”
人群中的高玉宝听到这里,心中稍稍有些失落,不过很快的他就理解了,便打起精神跟随众人一起走着进去。
而等到众人进去时,就看到毛主席赫然坐在台上面容和蔼、微微带笑。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本身自己也是个大忙人,因此在进入会场后显得颇为忙碌。众人依次上台接受主席会见,倒也显得有条不紊。
可是轮到高玉宝的时候,却突然生了“变故”,只见毛主席听他自我介绍后,眼前一亮,然后自然而然地就端起了面前的酒杯,对着众人道,
“来,让我们一起来敬部队中的大作家一杯!”
眼见主席都已经将杯子举了起来,高玉宝心中突然慌了起来,在进来之前都说好了不碰杯,他此刻举杯会不会有些不妥呢?心中虽然有所疑虑,但眼见坐在自己身前主席的动作,高玉宝还是不想在主席面前失礼,因此也就过去与主席碰了一杯。
属于高玉宝的接见时间结束了,他在一片忐忑中下了台。
在下台后他也没有试图掩饰刚才自己的“过错”,反而是直接找到了肖华向他坦白了自己的情况。
眼见高玉宝耷拉着头站在自己面前,肖华哑然失笑,之前有那样的嘱咐,主要是担心这些年轻人近距离见到主席会在慌乱中失礼,如今高玉宝做的很好,他自然不可能怪罪,因此只见他朝着高玉宝摇了摇头,面目带笑的说道,
“你做得很好,一个战士就要灵活机动,毛主席向你敬酒,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全军的光荣。”
这里的好自然是指高玉宝得到主席垂青、被当众敬酒的特殊待遇了。
事实上,主席的确特别欣赏高玉宝,不仅自己看完了他的书,甚至还推荐自己的孩子一起看,而这也是高玉宝作为文化部的一个小职员,能获得主席接见、出席如此高级别的会晤的原因。
那么高玉宝究竟写出了怎样的一本书,竟能得主席如此偏爱呢?
经典小说《高玉宝》
在日军和保长的压迫下,孙家屯的农民们顽强抗争;周家地主为了剥削农民、直接让鸡三更打鸣;人们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残酷剥削……
此上种种,都是我国著名经典小说《高玉宝》中的情节,这部小说虽然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够立体、语言也比较平实简单,可是其结构与视角方面都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文都以主人公的视角来阐述,对于主人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会转而用“事后听说”的方式来告知读者,符合文学规矩,显然作者也颇有专业意识。
那么这本小说具体有哪些优点,以至于能在当时造成轰动、甚至引得主席偏爱呢?
第一,描述朴实而生动、传播性强。
在《高玉宝》中,作者为了突出四大地主之一的刘文彩,依靠军阀当保护伞、搞黑社会,直接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那就是“开水牢”;作者为了揭示剥削者的罪恶本质,又特意创造出了“半夜鸡鸣”的情节;作者为了揭示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地主的黑暗性,设计出了高玉宝全家逃到城市讨生活这一段。
有关这些部分的描写,能不能用语言平铺直叙呢?能,但是在人们当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本书也就不可能得到民众的认可了,因为很多民众根本看不懂、听不懂。
第二,对主角的塑造非常成功。
由于《高玉宝》这本书本身是带着一些半自传性质的,所以高玉宝在塑造主角时,可以很好带入自己当时的情境,塑造出来的效果也远比其他配角要好。
我们依旧以简单的例子来看,在抵达城市之后,高玉宝被迫做童工,其经历很惨痛,可是在他的父亲决定带他们回农村的时候,高玉宝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极为复杂。
既有对同伴的不舍、对生活方式改变的怅惘,同时也有对吃人社会的恐惧。
一个幼小的孩子,对于当时的大连,竟有如此复杂的情感,这里很明显就突出了强烈的文学色彩。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丝毫都不会觉得这一点很突兀,这里就体现出作者已经很好地将我们“代入”了进去。
第三,这本书贴合历史、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写实。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百般技艺、立意最高”。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创造小说的方法有很多,写作本身所包含的各种技巧也不一而足,但是在这诸多因素中影响最重的一个还是“立意”。你在创作中想要表达怎样的精神?你想通过这本书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些在书中都会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而这就是“立意”。
在创作《高天宝》的过程中,作者满心都是对吃人旧社会的控诉、对侵华日军的厌恶、对于中国前路的思索以及对于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写出的《高天宝》自然不凡,也难怪它会被誉为新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块丰碑。
在了解到《高天宝》这本书的内容后,想必大家充满了疑惑。因为前面也提到了这本书是类似于半自传的,那么自小就过得极为艰苦的高天宝、没有什么文化的高天宝,是如何创造出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呢?
从目不识丁到伟大的军队作家
1947年,20岁的高天宝在递交入党申请的时候,连“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八个字都写不好,除了“我”字是歪歪扭扭的写出来的之外,其余7个字基本上都是以画画的形式“象征”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战士,在经过部队里的短暂培训后,却衍生出了要给队伍写一本书的想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个想法是荒诞的,且不说写作本身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当时的高天宝连字都认不全,这该怎么写?
然而,在了解到了高天宝的想法之后,部队和党都对他予以了支持和肯定。不识字没有关系,就继续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不知道怎么写也不妨碍,就写一下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的高玉宝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初稿,或者说是“大鼓书”。可当时书中有9成都是简图,这怎么行呢?于是高天宝又花了一年时间,将自己的初稿变更为了20多万字的小说。
当我国中南军区文化部接到了高玉宝的投稿后,非常震惊,其作品的笔触与叙述略显僵硬,可是其格局之宏大、立意之深远却可见一斑。
在这之后,我国解放军政治部和文化部特意派出了职业作家郭永江,对高玉宝的初稿进行编辑修订,并最终配合其撰写成书、出版命名为《高玉宝》。
这个过程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郭玉宝所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就单纯地以他1950年至1951年的工作来看吧,将近9成为简图的作品彻底改变成文字叙述,这里要求高天宝必须识字。
当时我党内并没有时间与精力对他进行专门教育,他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只能左问问、右问问,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创作这本书的想法,反而是将一个个陌生的汉字写在了书中。
建国之后,高玉宝老先生时常到各地的中小学去讲座,怀着殷切的心情向他们陈述革命时代的艰难,为他们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收取任何酬劳,仅仅只接受一束鲜花和一条红领巾。
在他四处演讲的过程中,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他也没时间休息,总是强撑着身体为人们做完报告。这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他给大连聋哑学校做报告的时候,当时他的心脏病复发、一度面临生死危机,可是略作休息将最难熬的内片刻度过去之后,他再次拿起粉笔给孩子们上课,强撑着完成了整个宣讲过程。
当他的书出版后,获取的酬劳也并没有被他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是大多都捐给了贫困的同胞。
由于他本人就是经历过塔山阻击战这一艰苦卓绝的战役的,所以他也经常向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以及牺牲烈士捐款,希望能够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改善那些牺牲者家属们的生活。
2019年12月5日,时年92岁的高玉宝老先生去世了,但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光辉记忆却永不褪色。